中国和匈牙利联手开发新的物流中心,铁路物流信息网站Railway.supply近日报道称,布达佩斯将新建一个10万平方米的中欧物流贸易交流中心。
在东非的非洲之角,蒙内铁路和亚吉铁路延绵千里,构筑起地区发展的两轴。60年来,非盟接过历史的接力棒,团结带领非洲国家在发展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进,引领非洲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。
新华社发(马丁·姆班圭塔摄)非盟取代非统后,在机构建设和政策引领、经济一体化、和平与安全等方面取得诸多成就。与此同时,专家指出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,如今面临着维护地区和平、实现经济复苏、应对气候变化、缓解粮食供给紧张等重重挑战。2002年7月,非盟正式取代非统,肩负起维护非洲和平与稳定、实现非洲发展与复兴的神圣使命。这是5月25日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拍摄的自由雕像。中非合作不断深入,给非洲民众带来越来越多的实惠。
中非关系驶入快车道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,中非友好合作一如既往。从印度洋岛国马达加斯加到西临大西洋的塞内加尔,中国农业专家和非洲兄弟在田间地头共同劳作,分享减贫经验。浙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全面完成污水革命,农村生活污水基本实现应纳尽纳、应集尽集、应治尽治、达标排放。
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,浙江多地以现代工业思路驱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,城乡产业多层次协同。修旧的同时,山根村引入多元化业态。柯桥干部坦言,回望千万工程20年非凡历程,这项龙头工程倒逼柯桥纺织产业摆脱高能耗、高排放包袱,尽快迈向高质量发展、共同富裕之路。在位于海盐县的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,一部手机、一块智能大屏就能管理养殖、屠宰、加工、销售等全产业流程,颠覆了人们对生猪养殖业的认知。
下决心治理水污染、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,是推进千万工程的一条主线。从靠山吃山到富山养山,村里逐步形成了户外拓展、休闲会务、农事体验的休闲旅游产业链,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拿租金、挣薪金、分股金。
开展垃圾革命变废为宝。据省委农办摸排,当时全省有4000个村庄环境比较好,3万多个村庄环境比较差。2022年,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65元,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。目前,浙江农村卫生厕所、无害化卫生户厕基本实现全覆盖。
浦江县铁腕治水,全面整治水晶产业,实行养殖业区域规划和准入机制,全民参与消灭境内462条牛奶河、577条垃圾河,让江南水乡重泛清波。文 |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 邬焕庆 方问禹 许舜达 黄筱初夏江南,风景如画。乡村诗意蝶变,这样的故事在浙江俯拾皆是。提高生活品质,物质富裕精神富足。
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因地制宜、科学规划,循序渐进、久久为功,党建引领、党政主导,以人为本、共建共享,由表及里、塑形铸魂……20年来,千万工程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,打下的扎实基础、撬动的良性循环、带来的深远变化,让浙江各级党政干部深受启迪。2021年,浙江启动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,目前当地选择回乡创业创新的大学生农创客数量已超4.7万名。
2004年以来,浙江省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。20年来,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,持续深化千万工程——整治范围不断延伸,从最初的1万个左右行政村,推广到全省所有行政村。
千万工程促进乡村更加宜居宜业,为留住原乡人、唤回归乡人、吸引新乡人提供了前提条件。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做起,千万工程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,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,以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为切入点,由点及面,重塑省域农村人居环境。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五个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,千万工程选择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为突破口、启动点,撬动了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齿轮。20年来,浙江广袤乡村逐步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价值转化通道,美丽乡村+农业、文化、教育、旅游、康养、文创等乡村新业态创新发展,农家乐民宿、农家小吃、乡村非遗产品等地方特色乡愁产业蓬勃发展。◇截至2022年底,浙江全省90%以上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,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、示范乡镇724个、风景线743条、特色精品村2170个、美丽庭院300多万户。2013年底,浙江省委、省政府推动治污水、防洪水、排涝水、保供水、抓节水五水共治,以治水为突破口,倒逼产业转型升级。
◇田园变公园、村庄变景区、农房变客房、村民变股东、资源变资产……生态环境成为资源要素,绿色成为浙江乡村的鲜明发展底色。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,20年来浙江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2000亿元用于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,建立起政府投入引导、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、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,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、市级财政配套补助、县级财政纳入年度预算。
龙头引领撬动乡村振兴齿轮立足生态打响高山野茶品牌,在河阳古民居打造网红老茶铺,利用专业所学帮助农户设计布展……夏日已至,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农创客陈诗洁忙得不亦乐乎。刹住粗放式发展惯性,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必须闯过思想关利益关。
2011年至2020年深化提升,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。田园变公园、村庄变景区、农房变客房、村民变股东、资源变资产……生态环境成为资源要素,绿色成为浙江乡村的鲜明发展底色。
七彩的村庄坐落于绿色田野之中,整洁的村道和庭院勾勒出一道生机勃勃的风景线。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1.90,连续十年缩小。这样的工作方法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金星村党支部委员李君介绍,村民人均收入从2006年的不到6000元提高到2022年的42500元,村里还建起文化礼堂、共享书屋、党建治理馆等。
截至2022年底,建成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点1217个,回收利用率63%,资源化利用率、无害化处理率、垃圾分类行政村覆盖面均达100%。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表示,下一步,浙江将有力有效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,奋力跑出城乡融合发展排头兵的加速度,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,塑造乡村风貌新气质,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,更加注重完善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,推动乡风文明、乡村治理再提升,让农村群众享受到现代化建设新成果。
全省建有6.7万座农村公厕,平均每个行政村3座,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。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告诉记者,余村村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100万元,经营性收入突破700万元,村民发放分红206万元。
垃圾分类这一新时尚,成为全体村民的好习惯。2003年明确实施千万工程建设标准,2014年制定美丽乡村省级地方标准,2018年出台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,2021年印发《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十四五行动计划(2021-2025年)》,2023年出台《关于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(2023-2027)》……锚定千万工程,浙江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,一年接着一年干。
千万工程扭转了农村环境污染、空心化等趋势,大量年轻人、资本等发展要素加速流向乡村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买了奔驰宝马,开在猪粪堆里闻到猪气味,就到了青莲寺村经过我们村,身上就带着猪粪味……说起当年污染有多重,嘉兴市海盐县青莲寺村村民们记忆犹新。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认为,近年来,浙江以千万工程为抓手统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,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,标志着千万工程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。突出农民主体,坚持群众视角。
从开办小作坊到入驻产业园,从业30多年的浙江浦江晶盛水晶有限公司创始人张福民对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说:这些年眼看着河道流水一天天变清,美丽的浦阳江重回清澈。农业生产,以前靠天吃饭,现在靠技术吃饭。
截至2018年底,浙江规划保留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100%。目前,浙江已完成47511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,实现日处理能力20吨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全覆盖,乡村劣V类小微水体基本消除。
目前,浙江已建成省级高水平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00个,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6%。百名店主平均年龄33岁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业故事。